2015年,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经营面临空前压力的情况下,海胶集团推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撤销作业区、合并生产队、精简非生产人员……这些动作不仅要一气呵成,还要保证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对于开割胶园面积较大和产胶量位居集团之首的龙江分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龙江分公司最终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生产队由97个重组为58个,精简分流非生产管理人员479人,减幅达53.3%,这些数字组成了2015年分公司最闪光的记忆。
管生产的人少了,但橡胶的产量却没下降。尽管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橡胶开割时间较常年推迟25天,但龙江分公司2016年仍生产干胶1.1621万吨,收购民营胶3995吨,胶工人均纯收入2.4157万元,较上年提高3203元,超额完成海胶集团下达的盈利目标和橡胶中小苗三项生产指标。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究竟有多少故事?记者近日深入龙江分公司一探究竟。
一岗多能动了“奶酪”消了肿
机构改革前,冗员多、成本高、社保支出大,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顽疾。龙江分公司下属一个胶水转运站有31名管理人员,由于僧多粥少,每人只能领到半岗工资,扣除社保月收入仅有二三百元。可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没人愿意放弃岗位,这是为啥?因为是大锅饭,不吃白不吃。
有这些包袱压在身上,就会让企业不堪重负。减员增效可以为企业“瘦身”,但同时也难免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用龙江分公司总经理罗君的话说,这是动“奶酪”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生产队怎么并,管理岗位怎么合,人员怎么分流,这些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分公司经过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在摸清底数、弄清情况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定岗定编机构改革方案,即坚持按照“一岗多能,一岗多责”的原则,结合各单位橡胶面积、区域管理的难度、岗位工作量和贡献率等实际情况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
“起初,有些非生产管理人员还心存侥幸,觉得当了这么多年干部,不一定会改到自己头上。”该分公司党委书记蔡儒学说,没想到对他们动真格的了,全部职务解聘归零,每个非生产人员都必须填报公开竞岗表、分流申请表。
根据分公司机构改革方案,分公司总部编制向派驻组、生产队倾斜,各派驻组根据产胶量及工作量来核定非生产人员,生产队则根据橡胶面积、管理难度核定岗位职数。
“卫星稳,龙江稳。”这句话在该分公司上下耳熟能详,不仅因为卫星过去曾是一个农场(分公司),更因为这里开割胶园面积大,非生产管理人员多,推行机构改革难度不小。
谈起此次力度空前的机构改革工作,卫星派驻组组长彭上游感慨万千。他说,一开始好多人不接受改革,分公司主要领导多次下队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地跟大家作解释,把方案讲清楚、说明白。最终,该派驻组撤销作业区后,生产队由20个缩减为11个,割胶岗位由444个缩减为347个,人均割株由1102株增加到1404株,实际分流非生产管理人员123名,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
全员竞争上岗 转了作风换了新貌
机构改革后,人员大幅减少,这就对管理干部“一岗多能,一岗多责”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便成了该分公司选人、用人的不二选择。
为此,该分公司专门成立了公开竞岗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13场竞岗演讲大会,拿出298个岗位招聘人才,想要竞聘的人要像参加高考一样,先填报“志愿”,再到“考场赶考”。
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全告诉记者,分公司每一场公开竞岗的现场都座无虚席,不仅有评委打分,还有一线员工代表和生产队干部组成的“大众评审”,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上不开“天窗”,下不留“暗门”,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在竞选中有脱颖而出的人才,也有能上能下的干部。周保达原是卫星派驻组九队的割胶辅导员,在竞岗演讲中他表现出众,被分公司破格录用到生产技术部任职。与他一样,在改革前符合条件的75名专职割胶辅导员中,有60人通过参加竞聘,从生产辅助岗位被提拔聘用到管理岗位。
原卫星作业区经管办主任胡思林,当了20多年中层干部,在3次竞选中两次落败,在最后一轮竞聘中成功竞选上了卫星七队党支部书记。他不仅没有任何抱怨,还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在分公司管理团队中被传为佳话。
竞争上岗后,派驻组、生产队党政主管的担子更重了,全部实行交叉任职,每个人都要参与生产检查、植保、收胶、取样及作业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干部们作风转了、面貌新了,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团结协作,相互分担,大家一起上树位、收胶水。
生产队管理人员在高温天气将煮好的凉茶送到胶站上给胶工解暑,在高产期把早点送到胶工岗位,把分公司开展月度劳动竞赛的奖金拿出来请胶工吃饭,这些行动让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每天,茶山十三队队长黄建华都要提前半小时到茶山八队收胶站称胶水,附近5个生产队的胶工会陆续把胶水运到这里过秤,老黄最多一天称过30吨左右的胶水,从上午9时忙到下午3时。
“大家选我当队长,我一定要带领大家好好干。”黄建华告诉记者,去年12月,全队月收入超万元的胶工有14人,月收入在7000元至9000元之间的胶工有24人。2016年该队计划产量387吨,实际完成产量415.49吨,完成计划比例位居全分公司各生产队前列。
个性化分流 换了思路谋了出路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该分公司将479名超编的非生产人员,按照管理人员、工勤生产辅助人员和胶水转运站人员等三类进行划分,分别制定不同的分流措施,他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退休、内退、转岗、待岗、自谋职业或解除劳动合同。
除了制定个性化的分流方案,分公司还组织选择转岗、待岗的185名非生产人员进行割胶技术和中小苗抚管业务培训,对主动转岗分流到一线岗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纳入后备人才库。
如此一来,有些人从非生产管理人员变为胶工,还有些人从岗位上退出来自谋职业,分流人员的角色转变了,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转而开始谋发展。
“我坚决服从分公司党委的决定,只要在岗一天,我就做好一天,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原珠碧江作业区主任陈国林在得知自己将被分流时,仍兢兢业业地带领全区员工做好各项工作,以身说教,支持改革。机关党委总支书记杨作坚主动提出让妻子从业务员的岗位上退出来自谋职业。长龙派驻组组长蔡亲宝、副组长黄大荣、茶山派驻组组长韩清等人也纷纷动员家属、子女主动分流。
卫星派驻组四队生产队会计杨清江竞聘落选后,主动走上割胶岗位,承包6个树位2346株胶树,去年5至12月平均月收入达6779元。
长龙派驻组十五队统计员张茂伟主动转岗分流当胶工,原来做统计员时月收入仅有1200元,去年12月他的割胶收入超过万元。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尽管去年不利的天气状况对橡胶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龙江分公司胶工不缺,岗位不丢,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
进入停割期,龙江分公司的胶园冬春管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展望2017年,罗君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机构改革为企业去行政化、降本增效、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龙江分公司要沉下心来“练内功”,为今年的增盈工作打好基础,让企业经营发展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本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本网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同时,本网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版权证明、联系方式发邮件至trxjxh2008@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