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美元启动商品涨势 消费决定回升空间
栏目:橡胶市场 发布时间:2009-03-24
    美元暴跌抬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中枢,但后者反弹具有其内生性因素,美元只是起到助涨效果。消费好转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幕后推手"。
  美元中期仍看多
  美元的利空因素不会维持太久,美元走势不会如此继续简单的单边行情。美元和美国经济一样,即使是衰落也会经历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美国消费反弹依然让市场中期看多美元。
  这次美联储直接购买国债规模非常大:3000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外国购买量的总和。所以,虽然美联储此次行为导致美元暴跌,但类似决定应该不再再次出现,除非美国经济恶化,不过那时真称得上饮鸩止渴了。
  美元近半年走势受避险需求影响非常明显。实际上,避险需求导致的资本净流入异动只有在危机产生恐慌之时才会出现,资本净流入客观反映了一国投资环境。现在美国还没有从次贷危机阴影中走出来,但消费反弹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有理由让人们相信,以后美国仍然是全球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资本净流入还是会处于正值,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这些在短期内都无法改变。
  仅放大商品价格波动
  从历史数据看,美元和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强负相关性。直到2000年之后,二者才出现明显负相关性,并且变化周期也趋于一致。尽管如此,美元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仅仅起着助涨(跌)作用。美元变动的幅度要远远小于大宗商品近年牛熊两市的波幅。只不过在牛市之时,贬值通道的美元助涨了商品泡沫;而熊市时,上涨的美元加速了商品价格的下跌。
  从这次商品反弹也可以看出,其反弹时间要早于美元下跌时间;商品反弹幅度已有11%,而美元跌幅只有6%左右。美元波动仅仅放大了商品价格震荡区间,后者变动依然由其内生性因素决定。
  内生性推高商品价格
  消费好转是近期大宗商品上的真正原因。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地位非常重要。政府以刺激消费为己任,居民则支撑着消费飞速的膨胀;消费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预测"了经济走势:衰退发生之前,消费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了经济总量衰退;衰退还未结束之时,又是消费第一个出现拐点,引领经济走出衰退开始复苏。
  消费对于经济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消费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消费变化直接牵动经济变化。实际上,除个别季度之外,消费萎缩之时,经济也一定随之萎缩;其次,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货物和服务最终要通过消费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就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如果下游消费不好,工厂就会撤销扩大再生产计划,例如新建厂房、购买设备,表现为私人总投资的减少,如果消费恶化到一定程度,工厂还会缩减产能,减少生产,解雇员工以控制成本等等,表现为工业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率的提升。
  大宗商品走势主要受经济影响。经济不景气,工厂会减少投资计划,停止兴建厂房、购买设备,减少进口原材料。这对能源、金属等工业品的需求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价格。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和CRB指数走势基本一致,周期属于同步关系。CRB和工业生产在六十年代之后的五次危机中反转时机基本同步。工业生产和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上是同时变化,工业生产数据并不能对大宗商品价格给出方向性指示。
  同样,更广泛的经济衡量指标--GDP也不能明确指导CRB指数走势。GDP基本上和CRB的走势同步,并且GDP数据按照季度发布,在时效性上大打折扣。
  但个人消费支出(PCE)数据在历史上对于CRB指导作用非常强。在六十年代之后所有的五次危机中,PCE的反弹均领先于CRB指数,PCE局部低点也一定在CRB的局部低点之前。原因很好理解,PCE领先经济其他指标,而工业生产、投资、GDP等数据基本和CRB同步;消费领域的情况影响到生产领域有一定时滞,而生产领域变化会实时影响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这样PCE(个人消费支出)就领先于CRB指数。
  因此,消费变化引领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而描述消费的几个指标--个人消费支出(PCE)、零售销售额、消费者信贷在2月份同时出现反弹,这很好地解释了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如果经过验证消费确实好转,那么消费通过生产领域,会最终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这次PCE的反弹提醒投资者,不能再以空头惯性思维看待市场。如果PCE反弹经过观察认为是有效的,再加上房价出现拐点,那么就可以断定美国经济开始走向复苏之路。
  美联储3月18日公布的议息决定如市场预期一般没有做出利率调整,但其购买高达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购入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消息重创美元,美元兑各主要币种全线暴跌,美元指数单日从87点急挫跌穿84点,创出99年欧元诞生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欧元兑美元更创出历史最大单周涨幅,各种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问风起舞,LME铜、铝价格单周涨幅超过7%。 


【版权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本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本网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同时,本网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版权证明、联系方式发邮件至trxjxh2008@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