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垦九歌之二:流蜜的承包地
栏目:橡胶市场 发布时间:2008-10-08
  

   新闻眼

  胶园长期承包和民生工程,是海南农垦改革的两大基石。推行胶园长期承包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职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为农垦的股份制经营和产权改革打下基础,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农垦改革全局。

  挖煤好还是割胶好?对于这个问题,大丰农场职工滕永恩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在今年4月以前,他选择挖煤;而今年6月份后,他的看法来了个180度的转变,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割胶好!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今年4月,海南农垦开始正式推行胶园长期承包,因割胶收入低而离开农场回广西老家当挖煤工的滕永恩回来承包了600株胶树,开割第二个月的收入便达2850元,是他挖煤收入的两倍。

  滕永恩答案的变化生动地折射出了胶园长期承包所带来的变化。



人没有变,树没有变,但人与树的关系变了。 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胶工的笑容

  地还是那些地,树还是那些树,人还是那些人,但长期承包前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却是两重天。在采访中,我们多次听到农垦的干部职工这样感慨。

  今年6月25日,红光农场长期承包后胶工的首月收入张榜公布了。卫东队办公室墙上贴出了2张大白纸。胶工李旧凤拿着小本子,认真对照她当月的承包收入。

  此前,通过农场核株定产、划分岗位、职工竞标等一系列程序,李旧凤得到了现在的岗位。

  她抬起头,只见大白纸上她的名字下列着:完成产量375公斤、上缴104公斤、剩余271公斤(另有杂胶36公斤)、总收入7536.96元、代扣代缴1497.98元、实际收入6038.98元。

  “公布的数据与我记的一样。现在一月割胶顶以前一年啊!”作为当月全场胶工中收入的“冠军”,李旧凤脸上挂满了笑容。

  长期承包刚全面推开的6月份,与红光农场一样,各农场便喜报连连。

  西联农场:胶工人均收入5367元,同比增长119%;牙叉农场:胶工人均收入1920元,同比增长132%……

  6月,全农垦6万多名胶工人均收入1923元,同比增加723元,增幅达62%。预计今年全年人均收入同比增加110%以上。

  为什么变化会这么明显?西联农场职工阿六就很有话说。以前,他是按“实产计酬”的办法拿工资,每公斤胶他拿到的报酬只有三四元,一个月下来,收入也就六七百元。今年承包后,实行的是“定量上缴,剩余归己”,也就是说,交足农场的,剩下的胶水就全是自己的了,而且这部分是按20多元的市价结算。承包第一个月他就实领到了2000多元,第二个月达3000多元,8月份接近4000元。场里建职工住房,他很快就报名了,期望早点住上新房。

  人没有变,树没有变,但人与树的关系变了,生产关系变了。过去是短期承包,职工仅仅是打工者,领的是工资;现在是长期承包,职工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租赁经营者,获得的是分成。广坝农场割胶能手罗海琼说得好:长期承包,胶工把胶树当成自己的财产,肯定就上心了;同样的胶树,多施肥,爱护得好,自然就增产了。

  高层的决心

  胶工们笑了,但他们中有些人也许不知道,省农垦总局的决策者曾为了怎样让胶工们笑出来,很是苦恼了一段时间。

  “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在农垦内还不能全面推行。”这是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2007年最不满意的一件事。今年1月17日,在省委举行的市县委书记座谈会上,面对省领导、各市县委负责人,他敞开胸怀谈到自己的这一苦恼。

  作为总局局长的王一新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他说,长期承包实质是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又一次土地改革。海南农垦在认识上比全国晚了20年,但实行起来难度比20年前还要大,情况还要复杂。

  去年,长期承包在农垦8个农场试点,有效解决了职工增收问题和护林保胶问题。但今年要全面推行这一垦区最基础的改革,却遇到不小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一些干部。改革让胶工成为受益最大的群体,但农场的权力却被削弱,利益被分割,一些干部在思想上有抵触。

  今年4月,在回良玉副总理考察海南期间,一位陪同的部级领导这样感慨:想不到改革开放30年后,海南农垦还在实行“实产计酬”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

  这无异于一声惊雷,给农垦人心灵带来巨大的震动:农垦确实落伍了。

  长期承包会给农场经营带来短期压力,但这是改革代价,必须承担!必须加大

  力度、加快速度打好这场攻坚战,为农垦的股份制经营和产权改革打下基础,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农垦改革全局!总局决策层很快达成共识:各农场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长期承包工作。

  很快,多个督导小组、暗访小组奔赴各农场指导工作、发现和总结问题。张力夫在带队暗访中还对进度缓慢的农场进行了严肃批评。他们所到之处都发出这样强有力的信号:长期承包必须推行,职工收入必须增加!

  在强力推动下,海南农垦历经14年断断续续、走走停停的国有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得到全线突破。昔日杂草丛生的胶园被清理一新,生机焕发。总局高层的苦恼在几个月后,很快就得到了化解,换来的是胶工发自内心的笑。

  虽然操作环节还有些问题需要改进,但那是前进中的问题,完善就是了。作为农垦改革的基石之一,胶园长期承包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久远而深刻的。

  场长的算盘

  以前,胶工的收入只占农场橡胶销售总收入的20%左右,改革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0%以上,多的甚至有40%。蛋糕大致上还是一样大,切给职工的多了,农场得到的自然就变少了,而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职工的民生仍然需要投入,干部的收入也急需提高。场长、经理们面临新的苦恼。

  大丰分公司经理钟国深最近重读了《资本论》,对长期承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胶工虽无产权,却是以劳动入股的“股东”,因此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他们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农场并非就是“受害者”。钟国深算开了账:首先,胶工们现在都自觉投入到护林保胶工作中,使得农场初步精减了十几名护林保胶人员,一年可节省费用30多万元;其次,过去那种职工偷胶和超强度采胶的短期行为没有了,在胶树的管养上也为农场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胶工们大力挖潜增收,有5万多株死皮树又重新产胶,使整个农场月增10多吨干胶,带动了胶工家庭成员就业,其实也是为农场做大了蛋糕。

  东红农场一度因为在长期承包上动作有所迟缓而受到批评,但后来急起直追,改革效果很快体现。这场急风骤雨般的改革向农垦人宣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个大方向,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大形势下,农场应该做什么呢?场长们认识到,农场要做的,不是与职工抢蛋糕,而是要把蛋糕做大。他们开始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东红农场,场领导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规划图:发展胶园旅游业、做活知青经济、拉长橡胶加工产业链。

  在大丰农场,记者看到,职工参股、农场扶持的养猪场,短短一个月就建起了4个;利用闲置厂房建成的种猪场也已挂牌,第一批种猪已到位;富余人员正在参加培训班,准备在养蜂上有一番作为。

  在南海农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图和白塘湖农家乐休闲农庄规划图引人注目,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让人们眼前一亮。

  ……

  站在大丰农场的胶林旁,望着不远处的黎母山,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农场不再是偏隅一方的“静土”。胶园长期承包改变了胶工的身份,激活了胶林,释放了生产力,而场长们也正在试图适应从行政人到市场人的转变,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试水。

  场长、经理们的算盘打得更响了。(李科洲  孙乐明  通讯员  梁步宁) 

 


【版权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本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本网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同时,本网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版权证明、联系方式发邮件至trxjxh2008@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