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只奔驰在路上的轮胎,都藏着一个柔软的橡胶如何化身成为强弹大力士的秘密。这个秘密伴随轮胎产业存在100多年,一直没有完美的理论解释。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一课题组对橡胶补强持续研究17年,提出了被国际同行命名为“宋-郑两相模型”的理论解释。
2016年9月,课题组受邀撰写的综述文章在著名期刊《材料科学进展》发表。
在文章的摘要部分,作者提出:是时候重新考虑橡胶的流变行为对于轮胎整体性能的影响了。
宋-郑两相模型终结了以往理论模型相互矛盾、无法有效指导生产的局面,有望对橡胶材料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轮胎里的“项链”与“葡萄”
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宋义虎教授的办公室放着一块透明的“橡皮泥”。这是造轮胎所必需的生橡胶。
“橡胶是高分子材料中分子量最大的。”宋义虎说,如果把橡胶分子比喻成一串分子项链,那几百万颗“珍珠”串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橡胶分子。
长长的分子项链相互纠缠,形成项链网络。项链越长,弹性越好。
轮胎中含有一种叫炭黑的物质。炭黑是轮胎产业发展100多年来最好的填料。
炭黑的结构就像一串串葡萄,每一粒“葡萄”是直径20纳米左右的碳粒子。肉眼能辨别的一粒烟灰,就是100纳米(0.01毫米)左右的“葡萄串”。
一条轮胎的胎面胶中,橡胶占比大约占比50%,炭黑占比40%以上。在50多种助剂的作用下,两者在混炼工艺中相互融合,经硫化后就成为坚固耐磨的轮胎胎面胶。
“项链”与“葡萄串”的组合,为轮胎提供了强有力的力学性能。
既要强度高,又要弹性好,这是一条好轮胎,特别是重型卡车轮胎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使用场合,又对轮胎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上矿山的大卡车,当轮胎碾过尖利的石头,要保证胎面不被刺穿。
课题组主要成员郑强教授说,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炭黑网络与橡胶网络是怎么相互作用的,炭黑是怎么影响橡胶网络的粘弹性的。”
100多年的“偏见”
“教科书上,论文里,我们看到过不下100个理论模型。”宋义虎、郑强在分析梳理了700余篇文献后说。
100多年来,国际上至少出现五大理论流派,但是他们之间相互矛盾,或与已有研究结果矛盾。工业界和学术界,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这种脱节,使得高级轮胎制造仍属于各大轮胎厂的工艺“秘方”,谁能“试”出来谁赚钱。
宋义虎说,令他们比较迷茫的是,所有的理论模型都只关注炭黑网络,并没有考虑橡胶分子在其中的作用。
从学术上来归类,这一研究属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黏弹性的范畴。世界上最早研究这一体系的人,据说是爱因斯坦。
他在1911年前后发表过几篇关于悬浮液黏度的论文,分析了混入粒子之后,液体流场的变化。
虽然研究轮胎所用的材料变了,但最成功、应用最为广泛的黏度预测理论,仍然是对爱因斯坦方程的修正与改进。
“为什么一定要用填料填充的橡胶来制造轮胎,橡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不能忽略。”宋义虎说,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持续100多年的“偏见”了。
重新定位炭黑和橡胶
课题组从未硫化的混炼胶材料中抽提出橡胶,得到完整的橡胶网络结构。这个网络有强度,有弹性。
同时,他们也提取到完整的炭黑网络结构。
块状炭黑网络样品,伸手轻轻一碰,就会立刻像饼干一样碎掉。
宋义虎说,炭黑颗粒的表面有吸附作用,当长长的橡胶分子靠近,炭黑就吸附住链条上的其中一点,形成非常稳定的界面结构。
“以往的模型只考虑炭黑网络,但实验证据不强。两相模型则考虑了橡胶的因素。”宋义虎说,这可以为轮胎滚动生热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发热的不是炭黑,而是橡胶分子。
夏天的高速公路边,常常会看到重型卡车的司机提着水桶给轮胎浇水降温。如果不降温,轮胎会加速老化。
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轮胎中的炭黑颗粒相互摩擦而产生热量。
“实验结论则相反,是橡胶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炭黑只是加速它们之间的摩擦。”
郑强介绍,两相模型重新定位了炭黑和橡胶对轮胎性能的影响,解释了轮胎补强的机理。
炭黑等填料粒子形成网络结构,让橡胶分子链活动减慢,从而提高轮胎胎面胶的弹性。
课题组利用包括白炭黑等在内的其他填料,制备混炼胶材料,其表现都符合两相模型。
“我不敢说这个理论终结了已有的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看到,国际上沿用之前模型的研究已在减少,而引用两相模型理论的论文逐年增多。”
宋义虎说,课题组接下来还将做一些实验,探索如何减少高分子链之间的摩擦。
他们期待这个理论能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制造出强度高弹性好生热小的高效轮胎。
【版权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本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本网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同时,本网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版权证明、联系方式发邮件至trxjxh2008@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